你的生活过的不如意,不要全赖在原生家庭身上
AC专栏
家庭亲子专刊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当我们的生活过的不如意,往往会有两种归因模式:
一是责怪自己,怎么自己把生活过成了这样;
二是责难他人,都是你的缘故,害我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而这里的“他人”, “原生家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年,几乎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特别是心理圈的大咖带带节奏,心理爱好者追捧之下,话题热度总是能够刷爆朋友圈。怎么看待这场“父母皆祸害”大论战
不少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评论的要旨就是在说:
可是,果真如此吗?
我们碰到一个难题,最通常的反应就是,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在远古时代,人类遭遇重大灾害,认为这是上天示警,是有人做了什么罪孽,碰到这样的难题,解决难题的方法通常就是,杀一头羊,代替人类作为祭品献给上天,然后这样的羊被称为“替罪羊”。在圣经和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均可见这样的操作方式。让弗洛伊德提出“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王》,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全城瘟疫,然后要找个“替罪羊”,最后找到俄狄浦斯身上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除了引出“恋母”、“替罪羊”之外,还可以引出“同性恐惧”等丰富的人类主题,此处按下不表。)
因此,发生了什么大的事情,找一个人来“顶罪”,是人类处理自身问题的一种典型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因为有这个“替罪羊”,问题好像就找到了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只要把这个“羊”解决了,问题好像就解决了。这样的话,遇到问题后产生的焦虑就会得以缓解,而且,因为是这个“羊”的问题,所以问题肯定就跟自己撇清了干系,不用指向自己身上。而这又进一步减轻了焦虑。
所以,当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吐槽老板、高层、同事的声浪会涌起。当感情不顺利的时候,吐槽恋人、恋人老母亲老父亲的声浪会涌起。
当自己的生活过的不如意的时候,吐槽、责难父母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父母确实是有“原罪”的:谁让你把我生出来!
如果没有生出来,自然也就不会有过的不如意这么一回事了。
现代心理学理论借鉴“系统论”的成果,认为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并不单单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孩子厌学,可能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和他的整个家庭有关;婚姻中的一方出轨,可能不只是出轨一方的问题,而是和他(她)的配偶及其身后更大的家族有关。从这个意义上,孩子和那个出轨的人都是“替罪羊”,指望把他们送上祭台,批判一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系统问题着手处理。
所以,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把“原生家庭”和父母批判一番,很可能只是找了一个“替罪羊”,而且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我不否认“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有些人的“原生家庭”看起来更糟糕,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过的很糟糕这样现象也是不少见的。
(上图为著名明星马天宇与父亲合影,上演“世纪大和解”)
了解马天宇的故事可点击下方一杯咖啡历史原创文章
那么一个人的生活过的不好,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和这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驱力、气质。这些是一个人先天的东西,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都还有不同。有些人就是天生敏感、哀怨,有些人就是天生喜乐、宁静。现在二胎多见了,可以从对这些婴儿的观察中就能发现这点。
2、 生长环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原生家庭。
3、 社会文化环境。这是原生家庭所处的大环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原生家庭。同一个人生在中国,还是阿富汗,其人生际遇就是不同的,生在60年代的中国,还是80年代,还是00年代当然也有很大区别,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还是偏远山区也有很大差异。
当然,我们从小到大,都不免与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接触,师长、朋友、同学、同事,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对我们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4、 自身对环境的适应和发展。如果说上面的1-3不是别人帮我们选定的,就是自己可选空间有限,那么4是每个人可以自主决定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对环境的适应和发展中,也包括对自身遗传因素的适应和发展中,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做了多少努力去适应和发展,也会对自身产生很大影响。
可以说,人生的际遇就是这四种因素综合性影响的结果,很难说哪一种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会赋予每一种影响自己的权重,然后把自己人生的际遇升降多少依赖、归责在这个因素上面。
过得不好全赖在原生家庭上的说辞,这对原生家庭一定是不公平的。这完全忽略了那些原生家庭也没有办法决定的先天因素以及社会大环境因素,也完全忽略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遇到难题,首先想到这是谁的责任,是我们通常的思维模式。可往往追究是谁的责任,会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而且往往追究也是一时半刻追究不清楚的。
有些人言必称“原生家庭”,往往是在借此回避现在的问题。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布莱克曼曾经说过,那些在心理治疗室内滔滔不绝地谈论“原生家庭”的来访者,往往只是借此逃避面对他们现在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谈论“原生家庭”这些“历史”的问题,比谈论他们更难启齿、更需要他们自己负责的“现在”的问题更容易。
著名心理自助书《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在该书系列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中明确指出,那些当事人热衷谈论的内容,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关注的是他们闭口不提的内容。有些人只谈原生家庭的责任,就是不谈自己,不谈现在,不谈将来,而这些他们避免去谈的,可能才是他们真正的问题所在,而真正要解决的也是这些问题。
要警惕的是,现在有些心理咨询师热衷于帮助来访者处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且自认为是自己帮助来访者“发现”了是“原生家庭”对他们造成了伤害,并以此“自豪”。
要知道,有些心理咨询师,恰恰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原生家庭的问题才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们要么借着帮助别人解决“原生家庭”问题,尝试“解决”自己没有完成的“原生家庭”问题;
要么因为自己没有解决“原生家庭”问题,就特别关注“原生家庭”问题,认为别人也很需要解决“原生家庭”问题;
要么因为自己没有勇气“痛斥”或者自己就是用“痛斥”“原生家庭”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通过推动来访者“痛斥”“原生家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实际上,自己的婚姻、恋爱出了问题就找父母,工作出了问题就找父母,人际关系经营出了问题就找父母,去处理所谓的“原生家庭”问题,而不去真正面对自己现在碰到的婚姻、恋爱、工作、人际关系,对一个已经20多岁、30多岁甚至40多岁的人来说,很可能是找错了方向,甚至很可能是走了一条非常漫长的解决问题之路。即便“原生家庭”的问题最终获得一定程度的解决,那些本来可以更直接处理婚姻、恋爱、工作、人际关系的时机可能就错过了。
不知道,到时候是不是还要继续再回来责难“原生家庭”呢?
再推荐你几篇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